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顺利举行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
第十一届学术年会顺利举行

2025年4月12日,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在安徽省芜湖市隆重举办。本届年会以“纪念中国电影120周年:传统与创新、国际与中国化特色探索”为主题,汇聚全国多所高校影视教育领域的知名学者与青年研究者,围绕中国电影百廿年发展进程中的传统传承与技术创新展开深入探讨。
会议开幕式由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马梅教授主持。

安徽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胡靖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中国电影作为国家文化的重要表达形式,见证并记录了百年中国社会的变迁与人民的生活,期待借助此次会议为中国影视教育注入新动能。

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胡智锋教授以“学术期待”四个字概括了对影视教育专委会及本届纪念活动的期望,并精彩提炼“纵、横、上、下、左、右”六字观点提出智慧建议。

影视教育专委会主任委员周星教授充分肯定了中国电影在艺术创新、文化表达和社会价值方面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同时强调影视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肩负的重要使命。

随后开启的主旨论坛由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副秘书长、影视教育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张燕教授主持。

主旨论坛中,胡智锋教授以《中国电影百廿周年之观察与思考》为题,系统梳理了中国电影的文化走向与现实使命。

周星教授则围绕“未来教育”理念进行探讨,指出在AI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下,影视教育加快更新方法与内容的紧迫性。

南京大学二级教授、亚洲影视与传媒研究中心主任,山东大学中国影视文体研究中心主任周安华教授围绕当代中国动画对民族文化的弘扬进行了主题发言。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教育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南京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博士生导师李向民教授以《内容创新与技术变革》为题进行了发言。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教育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院长郑月教授,以《TFT.影视人才培养模式的本土化与国际化实践》进行了专题汇报。

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宣传处处长,安徽省广播电视联合会秘书长阚滨以《从“皖美呈现”看安徽纪录片创作路径》为主题进行了汇报。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主任编辑、纪录片导演孙蕾蕾围绕《技术再造与艺术幻象:人工智能语境下的国际传播生产重构》进行了发言。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教育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王晖教授围绕《中国电影120周年与推进新时代影视教育》进行了主题发言。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教育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张芸教授以《“空间”何以成为规训工具?——中国区域/地域/地缘电影概念的知识考古学批判》为题进行了主题发言。

各位专家从不同视角对中国电影在新技术环境下的教育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度解读和高质量发言。面对新时代电影创作与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主旨论坛发言专家纷纷表示将以更加开放的视野与创新的思维,推动影视教育不断深化改革,为中国电影的未来注入更多学理支持与实践动力。
五场主题论坛与五场青年论坛精彩纷呈、学术成果丰硕。
2025年4月12日下午,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五场主题论坛和五场青年论坛相继举办,围绕相应主题进行了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展现了中国电影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新视野。

主题论坛一的主题是“区域电影研究”,旨在关注当下区域电影的发展现状,探讨区域电影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影视教育专委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委员、副教授任晟姝主持主题论坛一,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丁云亮担任点评人。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艺术学院副院长范瑞利教授聚焦"渝派"历史文献纪录片,探讨新时代“渝派”历史文献纪录片传播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声音的的破圈升级路径,以期为“渝派”历史文献纪录片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安徽农业大学特聘教授、设计学学科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带头人汪方华将闽派电影作为研究对象,阐述了闽派电影的发展历程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因。西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徐爽关注国家政治的地方性影像呈现,从地缘视角探析早期东北电影的“东北性”。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教育专委会理事、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副教授黄含对潮汕方言电影进行分析,着重探讨潮汕方言电影的情感传播路径。青岛黄海学院副教授尹政梁基于区域电影史视域,系统分析了青岛电影自1897年至2024年的发展脉络。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大湾区影视学院院长助理陈伟指出,“湾区电影”的崛起是跨地性理论在电影领域的生动实践,湾区电影创作者们充分利用大湾区多元的文化资源,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多元、包容、开放的湾区文化图景。也承担着构建湾区文化共同体想象的重要使命。
紧接着,丁云亮对主题论坛一做了细致点评。他表示,范瑞利教授的研究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影像表征体系提供了有益探索。徐爽副教授的分享为理解早期东北电影与东北文化精神提供了独特视角与重要理论意义,令他收获颇丰。汪方华等四位专家以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展现出对地方性文化的高度关注。

主题论坛二主题为 “影视传播”共计8位专家学者应邀参会,分享影视传播领域的相关研究。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影视教育专委会副秘书长、浙江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黄钟军以及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影视教育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传媒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院长教授郑月担任会议的主持与评议。

在黄钟军教授的简单致辞后,学术研讨正式开始。武汉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王文斌教授系统论述了21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在欧洲的传播现状及未来走向。上海开放大学教授吴春集研究了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市场份额下降现象,指出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市场“遇冷”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原因,随后提出评估与改进思路。河北传媒学院人工智能学院院长高贺胜教授及防灾科技学院教授张静则讨论了具体的电影案例,高贺胜教授认为《哪吒》超越了“技术VS本质”的二元困境,实现了守正创新和文明共生,张静教授认为《妖猫传》以独特的视听表达策略,努力建构了大唐盛世气象,引发了观影者更深厚的文化自信。而安徽师范大学副教授王霞霞和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孔德刚则从新兴数字技术入手,讨论新时代电影产业的发展。
最后,郑月教授点评道,大家从自己的研究领域中分别关注了几个当下中国电影和世界电影中重要的问题,还有中国电影何去何从,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的关系,并提出了更为重要的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这些让人受益匪浅。黄钟军教授做出总结,学术研究不是关在自己的小屋子里,而是放在整个大环境,世界和时代的背景下,要充分和时代及世界去接轨。

主题论坛三以“影史新探”为主题,共7篇影视专业学术论文入选,由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赵昊主持,由《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副主编、编审李孝弟进行点评。
来自河北科技大学、常州工学院、浙江传媒学院、北京联合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及合肥工业大学的史力竹、欧阳一菲等6位发言人就各自的参会论文依次进行阐述。史力竹的论文题为《历史的翅翼——对40年代战后人文派电影情感主义心理学的考察》,她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探讨批判现实、分析现实、反映现实的早期人文派电影制作;欧阳一菲的论文以《中国早期粤剧电影文体流变研究——由“三及第”文体演变说开去》为题,对唱词艺术的发展历程及当代流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屠玥、许晨惟带来的论文是《中国早期电影保藏与修复实践考辨》,她们谈及了“复印潮”对影片修复的影响,以及技术迷恋下“修片”技术带来的反思;吴丽颖、崔亚娟的论文题为《中国电影声音设计与美学风格的百年嬗变》,文章以历史分期为脉络,结合电影本体研究声音美学的发展;朱郁闻的论文以《当代中国武侠电影的女侠姿态影像及其情动实践》为题,从“情动理论”出发,通过考察女侠姿态影像的展现方式探讨女侠姿态从吸引力到情动力的演变;王剑飞、陈子涵、朱胜杰则以《论钱筱璋对延安新闻纪录电影开拓的历史贡献——以<南泥湾>创作实践为中心》为题,研究了《南泥湾》的艺术传播创新和文艺电影的大众化创作范式。

发言结束后,李孝弟老师对6位发言人的分享进行了精彩的点评。他表示,本场论坛涉及流派、人物、声音、影像等多方面主题,体现出了各位学者在影视领域学术研究的独到性,其学术成果均具有丰富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此外,李孝弟还提到了在学术论文撰写过程中要时刻保持严谨的写作态度,对文章涉及的理论基础要能够充分把握,同时影视文化类学术研究更要基于行业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反思问题,不断寻找和探索学科与行业的相交点。

“影视教育、导演研究”主题论坛四由昆明理工大学崔颖教授主持,南京师范大学王晖教授点评,六位学者聚焦影视教育创新与导演创作实践,探讨游戏化教学、民本叙事及身体社会学等议题。

本场主题论坛中,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唐忠会教授以《游戏化电影知识图谱建设与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的关联性研究》为题,提出将电影叙事与游戏化学习结合,构建动态知识图谱;防灾科技学院唐元教授在《论哪吒系列电影的主题创新及青少年教育价值》中,指出其在“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的平衡,他以《哪吒之魔童降世》和《哪吒之魔童闹海》为例,分析影片通过“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成长叙事,传递反抗偏见、自我觉醒的价值观;湛江科技学院骆正军教授则以《艺谋“影”天下 民本情怀浓》为题剖析了张艺谋电影中的民本思想。随后,山东师范大学李金秋副教授、三峡大学江渝副教授分别聚焦女性身体叙事权利关系、温暖现实主义合法性展开探讨。安庆师范大学汪沛、罗文慧、易颖团队在《“闹海”与“出海”:国产动画电影崛起的经验密码和实践进路》中,总结国产动画通过文化符号创新与技术迭代,实现从本土市场突围到国际传播的转型,并提出“传统IP现代化”与“全球叙事本土化”的双向策略。
在认真聆听与会嘉宾的主题分享后,王晖教授高度评价论坛的多元视角,指出“从技术到人文、从创作到教育,中国影视研究正走向纵深”。他呼吁学界关注数智时代影视伦理、跨文化传播等新命题,推动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协同发展。

主题论坛五主题为“网络视听”由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中心主任朱晓彧担任主持人,《电影文学》主编崔昆仑担任点评嘉宾,结合与会发言分享自己的见解。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郭学军教授以符号学理论为指引,探讨自然景观符号的传播效果,深入解析了河北文旅短视频的创作路径。凭借多年杂志编辑从业经验,崔昆仑表示此选题契合当下文旅结合传播的热点,具有极高的讨论价值。山东艺术学院牛光夏教授则聚焦新时代纪录片创作领域,认为科学技术只能是艺术创新的推手,无法取代纪录片创作者的主体位置。浙江传媒学院杨雁雁副教授则以大量新世纪国产动画电影为例,通过分析电影中的镜头语言和画面构图,探讨国产动画电影的各种东方生态美学空间。崔昆仑表示,国产动画电影近年来的表现值得深入研究,杨雁雁副教授的文章从点到面,内容上翔实丰富,但重点不够明显,可以适当补充对电影呈现的技术分析。

此外,山东青年政治学院郭薇薇副教授分享了自己创作的关于纪录电影《烟火人间》的影评,郭薇薇表示,影片多角度的叙事方式打破了传统单一视角,突破了自我与他者的交织与融合,评价其“以碎片化影像折射社会复杂性,为新媒体时代的电影实验提供了新范式”。南京体育学院杨祎程副教授则以抖音网红为例,分析了抖音“表演评论”的剧场化特征。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申林副教授探讨了新网络主流剧的创新实践,认为新网络主流剧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以情动人。原广西艺术学院杨雪团副教授分享女性电影的当下书写时表示,在现实语境中,女性电影的实践还是未能摆脱较为浓厚的乌托邦色彩。

青年论坛一主题为“电影历史”,旨在通过系统梳理电影历史脉络、探寻电影发展规律,为电影历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方法。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教育专委会理事、吉林艺术学院研究生处副处长、学科办主任、教授宫春洁主持,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教育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芸担任点评人。

本场青年论坛一共有八位嘉宾分享发言。浙江师范大学艺术学院讲师董立晶指出,随着数字革命的发展,我们被各种信息所包围与裹挟,如何来利用这浩瀚的信息资源去抽离、辨析、甄别,去得到受众、研究者所要使用的有用、有价值的信息,成为被淹没在浩瀚信息海洋亟须解决和努力解锁的关键;海口经济学院南海电影学院讲师田贺君系统梳探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早期史料,为中国电影历史发展研究提供坚实的论证依据;河北师范大学讲师赵媛基于“概念史”方法论,对“科学”“科幻”这些词语进行考古溯源,从思想史的层面深入研究中国早期科幻文本;沈阳音乐学院戏剧影视学院讲师刘莉莉置于新时代精神视域下重新审视“十七年”电影,为“十七年”电影研究注入新活力;巢湖学院讲师罗祎英阐述了现代心理学参与中国早期电影理论建构的三重进路及其理论史价值;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硕士研究生韩宇和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硕士研究生郝嘉兴分别聚焦不同时期电影明星进行研究;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硕士研究生王子龙从情节、镜头语言和风格上,深度解析民国早期电影的窥视镜头设计及其结构意义。
最后,张芸教授对大家的学术成果做出了认真细致的评价。她指出,各位嘉宾的研究都在不同程度上做出了极大的创新,尤为可贵的是,韩宇、郝嘉兴等青年学生勇于涉足电影史研究这一领域,以扎实的研究功底和敏锐的学术洞察力,挖掘出大量珍贵史料,彰显了新一代青年学子的学术自信与使命担当,其学术热情与探索精神令人动容。

青年论坛二围绕着“区域电影研究”主题进行学术研讨,共计13位专家学者参会。会议的主持与评议由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张荻以及山东艺术学院教授、《齐鲁艺苑》副主编牛光夏担任。

在张荻副教授进行简短发言后,会议正式开始。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郭文轩和吉林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王帅都对东北电影进行了探讨,郭文轩分析了东北现实题材网络电影的叙事策略与审美倾向,王帅则探讨东北电影流派的现代性转型之路。厦门理工学院影视与传播学院讲师黄筱月对美国华人电影中的唐人街进行分析,她从生存空间、想象空间及叙事空间三个维度叙述了唐人街的影视特征。齐齐哈尔大学助教孔令蝶和澳门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梁晓分别讲述了两个电影类型,孔令蝶从空间、声音及社群景观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小城镇电影的特色,梁晓系统梳理了“厂区电影”这个核心概念,强调厂区空间的动态变化。安徽师范大学讲师左亮指出气氛美学在电影中的作用,他表示地域电影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封闭固化,而是由感性体验、身体在场构成的流动性的空间。浙江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田衍超、澳门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邓智奇和安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冯睿珊分别讨论了中国台湾、澳门及山西三个地区的电影。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徐治文提出在西部电影这一文化载体中,虚拟景观正逐渐成为生产“真实”、建构文化、形成观众情感连接的核心机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侯孟珂以东南亚为例论述“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电影国家形象的建构,他认为要于电影镜头中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相结合的文化符号。
发言完毕后,牛光夏教授点评道,大家的视角特别多元全面,选题具有价值,但一些案例分析停留于表面,不够深刻,表述不够确切,还需深入分析。张荻老师表示牛教授的点评一阵见血,相信本次论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为大家的论文写作提供启发。

青年论坛三以“电影产业与技术研究”为主题,由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高祥华主持,《电影艺术》主编、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研究员谭政担任点评人,10位参会发言人依次进行分享。

会上,来自西安邮电大学、河南大学、四川电影电视学院、伊犁师范大学、上海立达学院、四川传媒学院、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及安徽师范大学的10位发言人就各自的参会论文依次进行阐述,发言主题包括银幕内外的经济实践、AIGC时代影游对玩家的反向收编、中国特色艺术学体系下的红色电影、非遗题材电影文化价值、人工智能主题电影研究等多个方面,展现了影视专业青年学者对于传统电影艺术与新兴技术融合发展的思考与探索。

发言结束后,谭政对10位发言人带来的文章进行了精彩的点评。最后,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高祥华对本场主题论坛作总结讲话,高祥华表示,在本场论坛的作品中看到了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新生力量,同时人工智能与电影生产相融合的途径创新始终是行业发展的重要议题。
青年论坛四以“跨文化与国际传播”为主题,由主持人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卢俊副教授主持,《视听理论与实践》高级编辑赵文丽担任点评嘉宾。

本场论坛中河北师范大学李丽园讲师以《论“中国电影音乐”中的三种民族话语方式》为题,通过分析雷振邦、赵季平、谭盾三位作曲家的创作实践,提出中国电影音乐存在“民族言说”“乡土趣味”“东方图景”三种民族话语模式;赣南师范大学从吴刚讲师在《文化研究视域下中国电影文化传统的多元省视》中,从“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历史与空间”三重视角,梳理中国电影文化传统的多元性与杂糅性,强调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需平衡文化主体性与开放性,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南京财经大学刘钊和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金姝杰分别聚焦新世纪中国戏剧IP影视改编与中国影视作品国际传播效能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发现。
随后,来自东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塔里木大学的6位发言人就各自的参会论文依次进行阐述。他们的发言主题多元,刘竺岩与张彤阳博士研究生分析了1930年代导演创作谈与左翼影评的互动模式;王前超博士生解析了《八佰》对抗战文化记忆的重构;艾林鸿、刘伟等聚焦《哪吒》系列的中国式叙事与跨文化传播进行分析;孙潇慧梳理了中国电影出海历程;刘茜从传统美学视角剖析了《哪吒》系列;牛绿林与郭建军揭示了孙悟空形象的演变逻辑,展现了青年学者对影视创作、文化传播等多方面的深入思考 。

青年论坛五以“导演与作者研究”为主题,展现了青年学者对于电影研究的独特看法,本场论坛由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秦臻珍副教授担任主持人,《电影理论研究(中英文)》编辑部主任王秀梅担任点评人。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邓乔杉聚焦20世纪80年代峨眉电影制片厂的改革历程,为新时代地方电影厂寻找自身定位与空间提供借鉴。王秀梅认为这篇文章内容扎实,可以增加峨影厂目前的发展状况,对比过去与未来,让文章有落点。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肖涵祺聚焦藏族导演万玛才旦,以其电影为例思考影像记忆术如何帮助藏族群体乃至少数民族群体在大众语境中塑造集体认同。

在性别叙事方面,山东大学在站博士后李攀从身体社会学视角切入,分析了中国体育电影中女性形象的性别话语变迁,他认为身体既是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对象,也是民族国家自身的隐喻,并以《体育皇后》等电影为例,深入研究女性在体育电影中的作用。王秀梅认为该篇文章的理论与研究部分融合自然,选题新颖,希望在表达方面可以更直接具体。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助教余众强调应书写积极能动的女性空间叙事,以女性为主体用其独有的气质和情感重新定义家国意识。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张馨月侧重于丰富左翼电影研究,安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李奕璇和张成凤分别探究了短视频营销策略、乡村干部的形象建构。河北传媒学院讲师杨东元和安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周颖、周家筠则分别分享了自己对哪吒魔童系列电影的研究见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