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学者热议“建成文化强国:中国影视的责任与使命”

 

 

10月28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深入学习与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发表的重要讲话,11月6日上午,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由中国传媒大学科学研究处、戏剧影视学院、艺术研究院、学术平台发展中心、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文艺评论(中国传媒大学)基地联合承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文化强国进程中中国影视高质量发展创新研究”课题组协办的“建成文化强国:中国影视的责任与使命”学术研讨会在中传学术中心V10报告厅成功举办。

 

来自中宣部电影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文化部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管理中心的领导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文联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等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莅临参会,并贡献精彩观点。会前,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廖祥忠教授亲切会见了前来参会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并合影留念。

 

 

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胡智锋教授,学会副会长、西北大学西安电影学院院长张阿利教授,学会副会长、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院长王海洲教授,学会副会长、南京艺术学院科研处处长、学科办主任王方教授和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传媒大学张国涛研究,学会理事、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院长张斌教授,学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顾亚奇教授,学会理事、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司若教授,学会理事、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戴清教授,学会理事、中国传媒大学科研处处长周建新研究员,学会副秘书长、中国传媒大学刘俊教授等参加研讨会。

 

 

研讨会开幕式上,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柴剑平教授在致辞中代表学校向莅临本次研讨会的各位领导嘉宾、专家学者、期刊编辑、媒体记者表示热烈欢迎。他强调,学校本次举办以“文化强国:中国影视的责任与使命”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有两个目的:一是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为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尤其是影视强国,凝聚中传智慧、彰显中传力量;二是继续全面落实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传媒大学全体师生重要回信精神,为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贡献传媒支撑,谱写中传篇章。柴剑平教授表示,在各位领导嘉宾、专家学者的加持和帮助下,相信本次研讨会定会开出高度、开出水平、开出质量,取得丰硕成果。开幕式由中国传媒大学科研处处长周建新研究员主持。

 

 

开幕式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传媒大学张国涛研究员首先结合研讨会主题向与会领导与专家汇报了课题相关研究进展,并恳请与会专家学者对课题成果的站位、架构、价值、方向等提出建设性指导意见。

 

 

专家研讨环节分为上下两半场进行,上半场由学会副秘书长、《现代传播》编辑部主任、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传媒大学刘俊教授主持。

 

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祝燕南指出,推动影视文化在文化强国进程中真正发挥作用和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不仅仅是影视作品质量提升的问题,更需要进行全系统的改造,他传达了广电总局领导近期强调在建设文化强国进程中要“四个做强”:一是做强优质内容;二是做强融合传播;三是做强技术引领;四是做强安全保障。围绕“内容-传播-技术-安全”的这“四个做强”既是链条性的梳理,又是全维度的观察。要推动系统谋划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摸清底数,找准问题,明确方向,扎实推进,力求成果。

 

 

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胡智锋教授在发言中指出,在思考和研究影视助力文化强国建设的动力与可能性空间等问题时,首先要增加锐度,要对文化强国进程中中国影视生态格局的动态和变化保持敏锐关注,把握规律和要点,思考应对策略,考虑技术发展、媒介发展、观众生活和文化消费惯性培育及其变化;其次要打开广度,中国影视作为世界影视格局的一部分,与世界影视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的,世界的变化、全球影视发展潮流与中国影视的发展密切关联,研究中要在广度上花精力;最后要提高深度,突出对核心观点的提炼,突出独特的观察与独特的立论。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研究员在发言中提出,无论是文化强国建设还是影视强国建设,它不只是一个行业自身发展的事情,而是需要结合国家文化发展的大战略,以及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来谈相关的问题。以电影来说,电影的评价体系就不仅仅是电影评论的层面,它与整个社会评价体系相关,包括电影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及其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精神价值、国际传播价值等等。同时他还提到,学术研究需要关联性思维,我们不能只局限于自己那个领域,而要通过关联、开放、包容扩大发展空间,让自身的学术机体更加强壮且有内在的生命力。

 

 

中宣部国家电影局创作处高山处长在发言中提出了他对于新竞争格局下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三点思考。一是对于泛影像时代如何确立电影作为高精尖影像地位的发问。从文化动力和科技赋能这两个角度或许可以尝试解答这个问题。二是对于电影作为公共媒介的属性的探讨。他指出,在当下时代,电影的公共媒介属性比以往任何时间都更为突出,这两年有人将电影卖座公式总结为“社会话题+情绪价值”并且该公式一再被检验,就是因为它切中了电影的公共媒介属性,我们从创作上讲共情,实际上是追求它的公共媒介价值。三是对主流电影如何与时俱进的讨论。这些年我们在主流电影的创作上取得了一些成绩,如何在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与时俱进,能够以更加符合市场规律和产业规律的方式打造样板,打造标杆,还需要持续思考,继续努力。

 

 

学会副会长、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院长王海洲教授指出,中国的崛起改变了近代以来的世界格局,由于东西方哲学观念的不同,西方有时难以认识到中国的崛起是人类发展的一个新的积极面,东西方之间可以和谐共存。时代赋予了文化特别重要的责任,包括向世界阐释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塑造可爱、可敬、可亲的中国形象等等。文化的任务一方面要满足国内人民群众优质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是要提高中国的世界认知,争取到更多的朋友,理解中国,认知中国,最后爱上中国。这个时候,文化所发挥的价值非常重要,总书记强调2035年要建成文化强国,这个目标急迫而且意义重大。从影视的角度来说,影视作品塑造国家形象,让国家能够在国际上有更好的发展空间,争取世界人民更多的理解与支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影视在推动文化强国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影视系主任邱章红教授从影视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了资本作为影视发展驱动力的相关问题。他首先指出了电影产业发展的资本依赖性,第一,电影是超高风险的行业;第二,它是一个资本密集型行业;第三,它是分值收益型行业。正因为这些行业原因所带来的资本投资的特殊性,导致了资本成为电影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其次,他提出,我国目前在电影技术、市场、创意等方面其实并不落后,但投资机制相对局限。他以美国四个阶段的影视投资机制为例,对比和分析了我国当下的投资机制现况,给研讨主题带来很多跨学科的启发。

 

 

专家研讨环节下半场由学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中国传媒大学)基地副主任、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戴清教授主持。

 

《当代电影》主编、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皇甫宜川研究员从“融合”和“数据”两方面提出观点。他指出,“影视”是一个包含了电影和电视剧的传统称呼,它显然已经涵盖不了当下的视听艺术内容,或许未来这一称呼会发生变化,或被赋予新的内容和定义。融合是未来需要特别关注的方面,不论学术研究还是产业实践,它的背后是一整个生态,生态一定不是孤立的而是融合的。比如电影在未来的变化、发展走向与剧集、短视频等形态的发展都有必然联系。未来还可以从融合的角度对当代观众以及影视创作人才开展整体研究。

 

 

《电影艺术》主编、中国文联电影艺术研究中心谭政研究员以国际性的视野提出中国电影有两个没打通:一个是海外市场没打通,这一直是我们的短板,相较于国外一些电影公司对海外收入的重视,中国的很多电影公司对于海外收入的重视程度不够,未来有待提升;二是与新媒体没打通,中国的流媒体平台多是由新的科技公司发展而来,传统电影公司与流媒体打通很不够,打通了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文艺评论(中国传媒大学)基地主任、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张晶教授首先从学校学科建设的角度肯定了实践性、产业性的思考对于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之后他从审美的角度肯定了电影和电视剧的艺术性,他认为,虽然短视频等其他视听样态可能在市场上暂时拥有许多流量红利等等,但如果没有艺术作为根基,则很难站得住脚。论及文化强国,他期待之后的研究能有更系统的美学层面的建构。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王廷信教授指出,建设文化强国,一方面要在“老赛道”上往前走,目前我国在传统电影院线等领域发展速度非常快,传统赛道上要稳步前进;另一方面要在“新赛道”上寻求新突破,他认为,短视频、微短剧等新兴事物不可小觑,观众的需求与内容选择应引起重视,要积极转变思路发掘新赛道,在文化强国建设中找到新的发展与突破点。

 

 

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司若教授指出,对于影视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研究来说,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关注两侧关系,对于把握影视高质量发展的整体运行机制十分重要。面对当下的新视听、新局面,找出真问题,研究真问题,是作为研究者应当肩负的责任。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顾亚奇教授用“三个聚焦”表达了自己对于文化强国与影视高质量发展的观点。一是聚焦机制。制约中国影视高质量发展的内容问题是浮在表面的,最大的问题是机制问题。二是聚焦融合,近几年谈到媒介深度融合,主要是指新闻传播领域,事实上影视艺术领域的融合没有打通,主要是三大板块,电影、主流媒体电视、网络视听。不能瞧不起短视频和微短剧,它们是新质生产力的一种样态。三是聚焦标准。比如什么样的作品算是高质量的?“精品”的国际标准是什么?从哪些领域、如何衡量标准的提高?这些问题都是有待深度研究的突破点。

 

 

西北大学西安电影学院院长张阿利教授指出,中国影视在文化强国的建设过程中,必须面对新机制,必须面对新质生产力,必须借助影视新力量,必须重构国内格局、国际格局。同时我们面临着新技术、新产业、新格局、新未来、新人才、新教育、新的专业学科发展体系等等新挑战,所以中国影视与文化强国这个选题的意义非常重大。他认为,目前对于该论题的研究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还有许多选题相关的问题可以深入、持续地开展研究工作。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院长张斌教授从学科的角度出发,致敬了老一辈学者为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学理奠基作出的巨大贡献,谈及自身近几年对于该领域研究的感受,提出了基础研究领域成果缺乏、影响力不足等问题。

 

 

南京艺术学院科研处处长王方教授提出,对于网络视听领域的研究来说,媒介现象不停在变换。几年前还没有微短剧的研究,但是今年大家都在探讨微短剧,对于这类网络视听“新物种”的出现,作为研究者我们更多的是参与到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对这些现象进行梳理和观察。

 

 

各位专家学者在研讨会上从多角度对建设“文化强国”这一紧跟时代步伐,响应党和国家号召的宏伟命题贡献智慧与专业力量。这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研究,世界在变化,媒介在发展,本次对于“建成文化强国:中国影视的责任与使命”的探讨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相信会有更多的跨学科、跨领域相关研究持续展开,为文化强国建设建言立论。我们期待中国影视能成为“急先锋”,以生动影像传递中国价值,让世界读懂中国。同时,也企盼其他文化领域协同发力,共同完成文化强国建设目标,让文化的力量深深扎根于民族发展之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