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专论 | 胡智锋:新环境下中国影视学科专业建设的理念与路径

文章来源于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作者胡智锋

作者简介


胡智锋,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三任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视协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各位会员,


大家上午好!


感谢论坛的邀约!特别高兴在学会40周年的纪念会上与大家分享关于影视学术学科发展的一些心得。艺术学科特别是戏剧影视学科——新的目录调整所带来学科专业建设的新格局,这是目前大家热议的话题。针对这一话题,我想主要涉及跟各位交流以下四个方面问题:第一,影视学科专业发展面临的新环境;第二,本次艺术学科目录调整之观察;第三,新学科目录调整背景下影视学科专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第四,新环境下影视学科专业发展的理念与路径。


一、影视学科专业发展面临的新环境


当前影视学科专业发展面临的新环境应对着三种需求:第一是国家战略需求,第二是行业发展需求,第三是学科发展的需求。


从国家战略需求来看。影视学科专业发展面临的新环境涉及四个强国战略,分别是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科技强国。在这四个强国战略当中,影视都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文化强国战略中,影视在各种文化艺术样态当中是排头兵,是最活跃、最生动、最形象,也是最有活力的领域。在人才强国战略中,影视人才,无论是明星演员,还是相关各个工种,以及其中的理论评论和教育从业者,其知名度、影响力和关注度在各种类型人才中也是相当突出的。在科技强国战略中,影视所依托的科技,包括人工智能、虚拟技术等前端科技往往通过影视来做开创性的探索与拓展。在教育强国战略中,影视为代表的艺术教育,其数量规模是最为庞大的,其社会关注度也是最高的。在以上这些强国战略中,毫无疑问影视学科都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行业的发展需求来看。2013年,我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影视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战略与策略研究”。那时我提出了“五力”概念。今天看来,这“五力”依然是中国影视行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也就是中国影视行业的原创力、竞争力、传播力、影响力和引领力还远远不足的问题。为什么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上不去?为什么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还有很大的差距?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影视所代表的民族文化内涵性的原创能力、综合竞争力,到它的传播能力、影响能力及最终的价值的引领能力都做得远远不够好,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从学科的发展需求来看。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其中涉及很多关于教育工作的内容。对于影视学科来讲,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中国特色影视学科是其中的应有之义。


面对这样的时代课题,我们应当如何回应影视学科发展的新需求?我将其凝练为三个发展:第一是特色发展,第二是高质量发展,第三是创新发展。也就是说,中国的影视学科要实现更大的成就和作为,必须要实现“思政+人文+专业”的特色发展,必须要实现“以高质量成果推动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实现“创新驱动、融合发展”的创新发展。影视学科整体的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和创新发展的水平,取决于在坐诸位影视学科的关键师资、关键学者的作为程度。


以上就是当今中国影视学科发展所面临的国家战略需求、行业发展需求和学科自身的发展需求,这些都呼唤着我们影视学科做大做强!



二、本次艺术学科目录调整之观察


了解这次艺术学科目录的大调整,需要首先了解此次学科目录调整的背景、拟解决的问题和推进中所面临的共性问题。


首先,本次艺术学科目录调整的背景。本次艺术学科目录是中国学科目录调整过程中迈出的非常重大的一步。回顾十多年前的2011年,中国艺术学科第一次从原来的文学门类中的一级学科,独立成为学科目录下的第13个学科门类,它的前面还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等。当时经过反复的推演,最终确定了5个一级学科,分别是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和设计学。大家对这一部分背景已经比较熟悉,在此不必展开。2022年,艺术学科又做了巨大调整,原来五个一级学科都浓缩到一个学术型的“艺术学”之中,同时设立了音乐、舞蹈、戏曲与曲艺、戏剧与影视、美术与书法及设计等六个专业型一级学科,如此巨大的调整与变化,在学科发展史上也是罕见的。从十年前艺术学科独立升门,到十年后学术型浓缩、专业型扩容,这些调整变化意味着什么?这需要理解背后的原因。


本次艺术学科调整拟解决的问题。从国家层面来看,本次艺术学科目录调整应当是要从顶层解决三个大问题:第一,人才培养问题。艺术学学科这么多年来虽然持续进行学科建设,但是特殊的拔尖的创作型人才仍然极其短缺。比如今年的国庆档,还是张艺谋、陈凯歌两位年逾70的老先生在PK,替代他们的年轻一代仍未跟上,艺术领域的领军人才在哪里?这不仅是影视领域,而且是在音乐、舞蹈、戏剧等每一个艺术领域都普遍存在的问题。发展专业型高端人才培养的专业学位点,显然是希望我们在培养大师的接班人,培育艺术领域高端领军人才方面更加发力,以免出现人才断档的问题。第二,文化传承问题。为什么戏曲、曲艺、书法得到了如此高的重视?显然是为了解决文化传承问题。目前我们很多的曲种、剧种面临着断代,处于无法接续的状态,亟需解决这一问题。第三,上升通道问题。国家不断扩大专业硕士招生后,专硕提升通道通向哪里?比如全国播音主持专业在专硕层面有大概几十个硕士点,最多时有700多个本科教学点,其中活跃的有300多个。这么多的本科点、硕士点,到博士阶段只剩下中国传媒大学等少数高校有博士点,而且也没有名正言顺地将播音主持艺术列上,有的时候是在新闻传播、有的时候是在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之下,这些都是很大的问题。与工学、法学、医学等相比,影视学科的专业博士是紧缺的,而且面临着专业硕士的大量积压。因此,这个上升通道的问题亟需解决。这是我理解的为什么要做艺术学科目录这么大调整的几个重要原因。


本次艺术学科调整我们将面对的共性问题。第一,专博培养模式问题。包括如何选材、如何培养等等,具体说我们应当招收什么样的人才?或者说什么样的条件符合未来专业博士学位的招生要求?用什么内容、方式来进行培养?这些都是很细的问题,需要大家探讨。第二,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传统的学术型师资大家都清楚,新的专业学位建设中,什么样的师资是符合要求的?师资梯队如何搭建?这是大家很直接而迫切的问题。第三,成果评价体系问题。毕业作品如何评定?用什么标准来进行学生的评价?这些仍有很多不确定因素。第四,相关政策保障问题。这其中涉及到诸如实验、实践条件保障,学费、奖学金等一系列的问题。以上这些都是研究生的专业博士、专业硕士学位调整之后带来的新的共性问题。



三、新学科目录调整背景下影视学科专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影视专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同在。


一是影视学科专业发展的机遇。此次学科目录调整之后,戏剧影视学特别是影视学科面临的一个巨大机遇是人才选拔的空间可能会拓展。这有利于与业界和实践的关联,有利于应用理论研究的强化,有利于实践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造就。很多同行私下问我,如何看待这次学科目录调整?目前我们已有的12个专业博士点又应该如何培养呢?难道就跟学术完全脱钩了吗?对此,我也苦思冥想,最后我的结论是:专业型博士与学术型博士最大的不同,就是学术型博士的核心在基础研究,而专业型博士的核心在于应用研究。大量现实的应用性问题,要通过专业学位去解决,而这恰恰是以往基础研究的学术型博士所欠缺的。这将在应用研究上为我们提供一个较大的可能性空间。但是,应用研究依然是研究,它不等于不做研究。如果仅仅变成跟术科专业一样了,那还要办学干什么?既然是在高校的学科层次,它一定有共同的规律,也就是说,研究是前提。如果专业博士只是唱歌跳舞而不去做应用研究,那就不叫专业博士。所以这一点我想是越来越清晰了。


二是影视学科专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当然也面临着挑战。第一,常规人才与特殊人才。过去我们是常规学术型人才培养,目前国家对拔尖特殊人才有特别的需求。必须看到,拔尖特殊人才不足,是个复杂问题,不能把板子全打到高校,高校担不起那么大责任。严格地说文化艺术的天才和特殊人才不是学校能够培养出来的,学校能做的往往更多是发现。挑战性在于,我们有没有足够高水平的伯乐能够发现天才、发现特殊人才。这种特殊人才的培养与常规人才的培养肯定不一样,如何在这两者之间做好平衡?这其中有很多复杂因素就不细究了。第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过去的培养以学术型为主,不大考虑实践本身如何。学生容易在概念和概念里头串,只要自圆其说也能勉强过关。但今天专业学位一定是要求你做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而且是基于现实实践基础上的应用理论研究。第三,学术型与专业型。二者的共性是都需要研究,绝不是说专业型学位就不需要研究,而是一个偏基础研究一个偏应用研究。第四,共性与特色。每一个博士点要在共性的基础上探讨各自特色。因为艺术学科变成6个一级专业学位的博士点,这是一个全新的事物,所有人都没有经验,大家几乎在同一起跑线上,因此这个共性问题是普遍的。特色怎样去打造?现在谁也不敢说,只能慢慢去磨炼。



四、新环境下影视学科专业发展的理念与路径


在这样的背景下,影视学科专业发展的理念和路径大概有以下基本思路。


在发展理念上,专业学位的调整建设要强化三个性:一是凸显人文性。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人文性的重中之重;二是凸显实践性。要面向实践、面向现实问题,尽可能去回答问题、解决问题;三是凸显开放性。我们的学科建设不能封闭在学科及教研室的几个人之中,一定要面向更广阔的视野,广泛吸纳组织者、管理者、生产者、创作者等多种校外人才。甚至院校之间、院校和实践平台之间要有足够的开放性,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可持续发展。


在教学体系建构上,倡导“三个课堂”的融合。第一课堂是传统的以知识理论为主体的理论课堂,注重思想内涵、专业理论和知识结构的培养;第二课堂是以社会实践为主体的社会课堂,立足生活、体验生活、深入探索广阔的社会实践;第三课堂是以专业实践为主体的专业课堂,更聚焦艺术创作和艺术传播。这三个课堂各有侧重。第一课堂强调知识理论的培养,第二课堂强调社会实践的培育,第三课堂强调专业素养的培育。一个好的专业学位人才,应该是通过这样的三合一课堂才能造就出来。


这就是我关于本次新的学科目录调整下影视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的一点观察与思考,也不一定成熟。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我也没有最终的结论,希望与诸位同仁一起探讨和切磋。敬请各位批评指教!


谢谢大家!



学会秘书处

2023年11月15日

点击观看视频

本文转载自《中国高校影视学会》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周   岩

责编/霍美辰


点击上方名片,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