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专论|张晶: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创造更多的经典文艺形象

日前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蕴含着伟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是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本报特开设“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笔谈”专栏,邀约著名文艺家和理论家撰文,深度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思想体系、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助力广大文艺工作者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在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奋斗和实践中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
创造更多的经典文艺形象

张 晶

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中国文艺评论(中国传媒大学)基地主任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百余年来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总结与概括,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之本。正如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所指出的:“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并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展现出了强大伟力,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必将随着实践深入不断丰富发展。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持续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并自觉贯彻落实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我们当前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必须要有明确认识并且付诸行动实施的。


文化的内涵包罗万象,文化的力量无所不在。而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必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都属文化范畴,从学科意义上说,哲学、美学、历史学、文学、艺术学、考古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等学科,当然更是文化。而文艺之于文化,是形象的部分,审美的部分,情感的部分。文艺作品是一个民族的文明的结晶,其当下的文艺活动,是文化的审美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尤为重视文艺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作用,从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再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在党的十九大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都深刻阐述了文艺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的重要作用。在这些重要论述中,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都是将文艺与中华文化繁荣昌盛直接联系起来的。例如,中华美学精神属于文艺的层面,同时也是包含在中国精神的概念里的。“中国精神”应是中华文化的深层意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中华美学精神是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框架中提出的,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我们看到,习近平总书记阐述的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涵,是以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为前提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也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他指出,“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这也是将文艺作为文化的表征。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思想体系,这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中得到了充分的呈现。例如关于中华美学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其内涵已如前述;而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这个重要理念得到了延伸性的表达,提出了“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完整命题。这就使我们对中华美学精神的当代价值和实践功能得到了准确的理论表述,正是“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典型例子。


对于文艺工作者而言,学习、贯彻、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归根结底要落实到创作实践中。而创作出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对经典文艺形象的塑造是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就曾经提出“经典文艺形象”的美学命题。笔者认为,这个命题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文艺领域中具有美学价值和时代意义的一个命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学艺术以形象取胜,经典文艺形象会成为一个时代文艺的重要标识。一切有追求、有本领的文艺工作者要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不断发掘更多代表时代精神的新现象新人物,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美学风格,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艺术形象,为时代留下令人难忘的艺术经典。”这是关于“经典文艺形象”的集中阐述。任何一个思想体系或话语体系,都要有若干核心的概念、范畴及命题支撑,构成一个系统的理论结构。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文艺表达中,“经典文艺形象”是一个经过了不断发展的、成熟的美学的、艺术的核心命题。对于这个命题,笔者认为,我们要认识到,“经典文艺形象”是在树立文化自信的前提下提出来的,是加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识,其中包含着鲜明的中华文化辨识度。什么是中华文化辨识度?笔者认为,从文艺角度而言,就是以中华文化为内在根基,作品中能够以审美的风貌,体现出中华文明的外显程度。文艺作品中的中华文化辨识度,是能够为广大人民所直观审美所能即刻把握的。辨识度不经过理性思辨,不经过逻辑推理,而在直观的审美判断中就能直接得出结论。


我们还必须认识到“经典文艺形象”是对文艺经典理论的突破。对于文艺经典的期许,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核心观点。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谈到的两个问题是: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并提出“精品”的标准,即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对经典文艺作品的期望,他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是经典作品的时代特征。每个时代的经典作品,都是带着那个时代的印记的。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揭示了经典的三个要素,说:“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经典通过主题内蕴、人物塑造、情感建构、意境营造、语言修辞等,容纳了深刻流动的心灵世界和鲜活丰满的本真生命,包含了历史、文化、人性的内涵,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因此才能成为不会过时的作品。”这里所举出的经典三要素,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是有着深刻的中国文化背景的。隽永的美,可以说是中国美学的一个独特的范畴,而且是一种审美价值形态。这在中国的艺术创作中是一种普遍的存在。《汉书·蒯通传》云:“通论战国时说士权变,亦自序其说,凡八十一首,号曰隽永。”注曰:隽,肥肉也。永,长也。言其所论甘美,而义深长也。”意味深长,是隽永的本初之义。中国美学一向主张“言不尽意”“言有尽而意无穷”“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等等,都是隽永之美。北宋诗人梅尧臣认为,诗的最高境界便是“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也”。隽永的美还指艺术杰作那种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永恒的情,是文艺经典的基本品格,中外经典皆然。而中国美学中所讲的“情”,却是作为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的。刘勰曾在《文心雕龙·明诗》所说的:“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触物起情,是中国古代的艺术发生学的基本观念。同时,“永恒的情”还包含了情感的审美化问题。自然情感赋予形式,也就升华为审美情感,也就有了传之永远的形式美感。“浩荡的气”,具有更为深刻的中国哲学背景。气在中国哲学中被赋予了根本性的哲学本体内涵。孟子讲“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既是道德力量,又有人体之气。魏晋时期的曹丕论文时说“文以气为主”,刘勰的“养气”,也是指的文气。在文艺作品中,气的道德力量并非独立存在,它是与血气浑然一体的。习近平总书记以“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作为文艺经典的基本要素,既有对以往经典理论的继承,更有对它们的超越,是对文艺经典的最新表达,同时,也是最具中国特色的经典论。


经典文艺形象与以往的典型形象、典型人物是不同的。典型形象、典型人物,基本是存在于文学叙事之中,都是经过了长时期的审美接受,而作为具有极高价值的人物形象,如《三国演义》中的张飞、诸葛亮,《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王熙凤,《子夜》中的吴荪甫,《阿Q正传》中的阿Q,等等;而经典文艺形象不仅指文学作品中的那种“形象性”,而是更多地指各个艺术门类中的鲜活的、当下为人们的审美直观所接受的艺术形象。“经典文艺形象”更侧重于某一作品中给接受者留下强烈印象,且经过人们的审美共鸣所认可的艺术形象。易言之,经典文艺形象是在当下的审美生活中具有广泛的认可度的文艺形象。它不拘于文学叙事,而是出现在各种不同的艺术门类、以不同的艺术媒介创造出的审美形象。总之,经典文艺形象出自当下的文艺作品,是在最为广大的受众的当下审美认可中生成的。


经典文艺形象有若干形象属性:一是包含着各个艺术门类的特性,鲜活地直击人心,唤起人们最为普遍的审美共通感。二是经典文艺形象在审美接受过程中获得了最大的公约数的审美认同,并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强烈的印象,给人们留下强烈的时代记忆。如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游击队之歌》《赞歌》《情深谊长》,电影《海外赤子》中的《我爱你,中国》,越剧《梁祝》中的《长亭相送》等等。三是经典文艺形象以不同艺术媒介呈现的不同艺术形象,给人以强烈的审美直觉感受。四是经典文艺形象呈现出鲜明的中华文化辨识度。经典文艺形象的概念,出自于中华文化的沃土,有着鲜明的中华文化的印记。如歌剧《江姐》中的《红梅赞》,歌曲《人说山西好风光》等等,都有直观可见的中华文化辨识度。


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深刻的系统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是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涵盖了宣传思想文化各个领域,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是不可或缺的文化航标。坚持守正创新,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肩负起伟大的文化使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与人民的精神生活、审美生活最为贴近的部分。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的核心与灵魂。人民需要文艺,文艺更为需要人民。我们要加强文化自信,就是要以当下的精品力作来回馈人民。当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主张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夫妻识字》《兄妹开荒》等文艺作品都是人民所喜闻乐见的;而在当下的历史阶段,人民的审美需要的是艺术经典,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形象,没有满足当下人民的审美需求的文艺经典是难以奏效的。我们要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整体框架中来认识文艺的重要功用,将“经典文艺形象”视为一个文艺的核心命题。




本文转载自《中国艺术报》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王岳桓

责编/敖   柏

点击上方名片关注我们